作为SSD的核心部件,闪存承载着每一个字节数据的存储。随着技术的发展,每个闪存存储单元的电位数量和堆叠层数的增长,让单颗闪存颗粒的容量也得以提高。以往需要4颗闪存才能让SSD达到1TB容量,如今单颗闪存就能满足2TB SSD。
铠侠在2021年8月使用冷却到液氮沸点(-196°C)的闪存实现了6bits/cell密度。近日,铠侠研究人员更进一步,已经成功开发出HLC闪存(Hepta-level),每个单元存储7比特,单位密度相比QLC几乎实现了翻倍。要知道,当前4TB和8TB SSD采用QLC颗粒,如果使用铠侠HLC颗粒的话,SSD就能达到16TB的容量。
铠侠透露,之所以能够达到7bits/cell如此高密度,是因为他们使用单晶硅取代了多晶硅作为内部通道材料,从而实现单位密度的成倍增长。同时,据说HLC颗粒运行时的电流噪声也实现了更低水平。HLC的出现,意味着在堆叠技术没有改进和发展的前提下,仅靠存储单元中的比特增加就能实现更大容量的存储空间。 但是,HLC颗粒的问题也非常明显。密度的大幅增加会带来容量的提升,同时也会牺牲掉一部分带宽和速度,HLC颗粒的使用寿命也会明显下滑。以当前TLC和QLC的写入寿命来看,1TB TLC SSD的寿命通常为600TBW,1TB QLC SSD的寿命则是不到400TBW,如果使用HLC的话,1TB SSD的寿命可能还不到200TBW。 颗粒寿命过低也并非毫无用处,在部分企业级应用中,例如网站文件服务器、流媒体、数据分析、搜索引擎等应用,数据只需进行一次写入,此后只需要进行读取操作即可,这也是许多读取密集型企业级SSD主要使用场景。在此类场景中,更能体现HLC颗粒的大容量优势,并且能够有效避免其擦写耐用性问题。 铠侠首席技术执行官柳茂知先生在CFMS2023上表示,存储密度是王道,因为密度就是成本。但是,3D NAND的层数并不等于密度,如果层数较厚,那么纵向的密度也不会高,如果存储孔间距较长,那么横向密度不高。通过加宽层薄和存储孔间距的选项,可以轻松实现更高的层数,但这不是铠侠的选择,因为密度不理想。 从TLC、QLC到HLC闪存,都是在追求更高的容量和更低的成本,但也都付出了速度和耐用性的代价。主控芯片是闪存颗粒与外部硬件的桥梁,如何利用高密度闪存颗粒打造更大容量SSD,如何减少高密度闪存的数据位错误和提高其耐用度,都是不小的挑战。慧荣科技将持续以闪存主控芯片领域的技术积累和研发实力,与合作伙伴共同探讨更先进的存储方案,在数据爆炸时代赢得关键优势。
点击此处关注,获取最新资讯!
我的评论
最新评论